“文物医生”以“今”释“古”,展现文物“科技含量”

发布时间:2024-11-05 13:40:21 来源: sp20241105

   中新社 西安6月30日电 题:“文物医生”以“今”释“古”,展现文物“科技含量”

   中新社 记者 阿琳娜

  锈迹斑斑的青铜镜下“藏着”精美的纹饰,金扣带上的鎏金层只有约十微米厚,皇后冠饰的铜钗中用棉花当填充物……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杨军昌表示,文物凝结有古人的智慧与技巧,希望通过现代科技“讲述”古代技术成就,同时对文物深层次的认知也将助力文物保护修复。

  从事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三十余年,杨军昌的研究领域涉及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、实验室考古、古代黄金制品与青铜器工艺研究等。

杨军昌正在对文物进行细致观察与研究。(资料图,受访者供图)

  “出土文物经历史洗礼,不仅材料本体已劣化,而且表面被土壤及周边劣化材料的混合物包裹,致使文物表面形貌模糊,结构不清,材料属性不明等。”杨军昌告诉记者,现代探测、检测技术为文物原始形貌、内部结构、材料属性等相关信息的获取与研究提供了技术帮助与数据支撑。

  杨军昌举例道,通过无损探查,可以清晰显示被严重腐蚀的青铜镜的装饰图案;对于小尺寸严重腐蚀的鎏金铜饰件,也可以明确其原始形貌与内部结构,约十微米厚的鎏金层也清晰可辨。而对文物的深层次认知,为之后的研究、保护、修复等工作奠定了基础。

  多年来,杨军昌致力于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文物,展示文物背后的“科技含量”。在采访中他提到,兵马俑中出土的冷兵器,历时千年却锋利如初。如果可以用材料考古研究出这些剑、戈的制作工艺和材料,并和当时其他国家的兵器作比较研究,将有助于今人了解秦国的实力。

  “目前,我们通过模拟青铜器的凝固过程,可以观察青铜器铸造缺陷的产生机理与控制因素。”杨军昌解释道,从目前出土的青铜器可以看出,商周时期工匠们已经可以铸造出薄厚均匀且浑然一体的巨型青铜器,足以展现其高超技艺,通过研究一些小瑕疵产生的原因,将有助于理解当时的铸造工艺及其技术水平。

图为唐代瑞兽纹金背镜及其X射线图像。(资料图,受访者供图)

  除开展文物原始形态、材料与古代工艺研究外,杨军昌带领的“材料科学与考古研究”团队还会进行文物材质劣化机理研究、文物保护材料的筛选与研发等。

  “文物的保护和修复等工作,都要基于对文物原始状况的综合认知,这会让文物保护修复更加科学化,使文物‘寿命’得以延长。”杨军昌介绍,比如金饰品上可能存在鎏金、错金、锻造等多种工艺,且金的含量有可能不同,在保护修复时就要采用不同的方式。

  在杨军昌看来,有些出土文物历经时间洗礼已残破不堪,目前无法修复,应该把这些文物以出土时的原始状态保留下来,同时通过科技手段,研究其材料、结构、工艺等,提取有用信息,通过建模、仿制等方式展现出来。

  “随着科技的进步,我们的研究路径会更加丰富,技术手段也会不断与时俱进,未来还有很多值得深研的空间。”杨军昌表示,将继续用研究成果展现中华悠久历史文化,讲述中国古代辉煌技术成就。(完)

【编辑:李季】